神秘的竹溪慈孝沟摩崖石刻:修建皇宫在十堰采楠木的珍贵历史见证

时间:2022-11-29 15:38来源:undefined 作者:147小编阅读:「手机版」
 

文/杨正林 编审@秦楚刊号

苍天不随人意,明明要爬山,去探访一个神秘的地方——大巴山中的慈孝沟,这却下起了雨来——史料记载:慈孝沟在竹溪县鄂坪乡东湾村的北面东湾村靠近鄂、渝、陕三省(市)交会处,属大巴山中的一个普通小山村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小山村的慈孝沟里,却深藏着一个鲜为人知,目前发现较少、保存较为完整的明代“采木诗摩崖石刻”。

慈孝沟长4公里,呈西南一东北走向,河沟一般宽4米,系季节性小溪流石刻就位于慈孝沟中段西面的石壁之上石壁高8米、宽8米,题刻帽高1.7米、宽1.8米壁间镌诗三章,年代姓名俱有,文字直排楷书,全文计9行共74字,字径3寸,面积约为高0.7米,宽0.8米。

摩崖石刻文为:采采木,入此幽谷,求之未得,于焉踯躅采采木,入此幽谷,求之即得,奉之如玉木即得矣,材即美矣,堂成矣,图巩矣嘉靖戊午蒲月七日,光化县知县福人廖希夔撰,典史华亭瞿华笔这首诗描述了当时营建黄宫在此采伐木(即楠木)的情形,同时流露出寻找、采伐木时的徘徊、焦急的心情,及采到木后将其视为珍玉的激动和喜悦。

时过境迁,采木诗摩崖石刻,竟然在以后的岁月之中像是人间蒸发了后人只见文献记载有其事,却未视其庐山真面目那么,石刻是怎么又被发现的呢?20世纪70年代,当地的一个牧童在村里的慈孝沟放牛牛散放于山坡,他闲坐在沟崖上四下环视玩耍。

不经意间,他发现对面杂草半遮半隐的崖壁上好像有字,便拿着砍刀过去,一边砍密布的荆棘,一边攀爬石崖,要看看究竟当他爬上两丈多高的石壁一看,果真看清石壁上有刻的字迹这些字迹尽管饱经沧桑磨砺,当去掉杂草荆棘之后,在石壁上依然清晰秀丽。

1983年,郧阳地区(即今十堰市)组织文物普查活动,按图索骥找到此迹,采木诗摩崖石刻这才重现世人1986年,采木诗摩崖石刻被列人湖北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,随后,省政府又明确该石刻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,又被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
采木诗摩崖石刻是如何产生的呢?据考证,明世宗朱厚熄嘉靖三十六年(1557年),紫禁城失火,前三殿、奉天门、文武楼、午门被焚毁,次年开始重建,至1561年才完工,在这次重建中征用了湖广等地的楠木。

当时朝廷修葺宫殿,襄阳府光化(今湖北襄阳市之老河口市)知县廖希夔,奉旨寻找采伐楠木最后终于在西邻的郧阳府竹溪县慈孝沟找到,随后他调集数千人于慈孝沟采伐楠木,取水道运京他们运木的路线,大约是从慈孝沟到柿河(即今汇湾河),入堵河至汉水南下进长江,再经运河北上抵京城。

办完采楠木的差后,兴奋之余,廖知县撰诗三章,于伐术处石壁上,由随行典史华亭翟书写,差人刻在石崖上,以昭示后人据《光化县志》《三明市志.建宁县志》等记载,廖希夔,明朝邵武(今福建邵武市)人,岁贡,明朝嘉靖戊午年(1558年)任襄阳府光化(今湖北襄阳市之老河口市)知县。

采集征用竹溪县慈孝沟楠木修葺宫之事,得到《明世宗实录》《故宫史语》《竹溪县志》《光化县志》等史料的佐证,如同治《竹溪县志,古迹》载曰:“竹溪县鄂坪乡慈孝沟,距县城三十公里,地势幽狭,两岸峭削,水出柿河其地昔年多大木,前明修故宫殿,曾采木入此。

”不过同治《竹溪县志》记载有一误,这就是将知县廖希夔提诗的落款年记错了,记为“嘉庆戊午年蒲月七日,光化县知县廖希夔撰,典史华亭瞿华笔”错把“嘉靖”写成“嘉庆”,明朝嘉靖戊午蒲月七日,即是公元1558年五月初七,而清朝嘉庆戊午蒲月七日,即为1798年五月初七,如此就把这段历史误“缩短”了240年。

关于慈孝沟名称的来历传说,早年该沟以父母慈爱、子女敬闻名四乡,于是此处被誉为慈孝沟还有传说曰,慈孝沟原来杂草丛生,灌木藤蔓多刺,故得名刺小沟后来沟里发现出楠木,为报答恩,楠木都做了进贡朝廷的“木”,于是该沟成为有功之臣,因而改名叫慈孝沟。

慈孝沟,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?(备注:关于慈孝沟的部分素材来源于十堰地名等文献浩瀚、史资繁众、百家云云此若有文字错讹、出处舛漏,引用失当,烦请私信斧正,凡此不胜感激!——秦楚刊号)请加关注@秦楚刊号随时了解更多相关内容。

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!更多竹溪信息,请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!



分享到:

栏目导航

热门阅读

推荐阅读